虽然下雪对东北来说并不稀奇,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10月中旬就下雪的事实。预报只是雨夹雪,没想到东北的雨夹雪比南京的大雪还严重,一个小时地面全都白了。还呼呼的刮着风!这是我来东北的第一场雪,还没装备好就遇上了,以后有的冷了。
更可怜的是这个工程,室外作业还不冻死啊……
最近一直没有心情写点东西,懒散的一塌糊涂,但是我还是想花点时间记录一下。国庆的最后几天我终于走出这个小农场了。
在这里,休息日无所事事,但也不能去哪里,我离最近的火车站有三十公里,在平时买火车票都是要托人的地方,我靠什么方法出去呢?所以趁着一个观测员回长春的时候,跟着一起出去溜达了,这样来回都有人给买票,这个对我来说就已经非常的好了。
其实长春也没有什么可以转的,感觉东北这边都没有什么好玩的,除非到下雪天。可以要下雪我这里肯定比城市里面要夸张的。到长春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觉似乎重新回到文明社会了。我在这个农场就跟鲁滨逊差不多,只是不需要自己打猎种地罢了。
想想,貌似在长春除了逛街就去了一个长影世纪城,去滑了一次冰,其余时间都是在走来走去中度过的。世纪城的门票不菲,这个也是长春的一个卖点了吧。我们找买票和去的车就花了几个小时,最后中午的时候才到那里。进去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很多分立的游玩点,每个都是单独的建筑,然后一天之内,能玩多少是多少。然后我们就一刻没停,因为每个项目都是有固定时间开放的,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要赶场子,那个辛苦啊,跑来跑去。还好我们很走运,几乎没有怎么排队,经常被工作人员拉进去,说马上开始了,出来的时候就发现门口排了一大堆的人。就是这样我们也还是错过了好几个项目,是因为觉得不怎么有意思,毕竟还是有点累的,到得太晚了。给我的感觉是,整个电影界几乎都是西化了的,跟我们平时能接触到的也有关,这个世纪城很多都是反应电影技术上的东西的,而这些技术基本上也是来自西方。很糟糕的是连剧情大多数都是直接从国外拷贝过来的,从亚历山大到Diablo,都是非本土文化的。少有的一点和本土电影有关的东西,都是四五十年前的老影片相关的,而且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没有什么可玩性。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看一下的,但是我最喜欢的却只是一个3D的动画,其实还是情节的缘故。讲的是一个音乐家不愿意和恶魔签下出卖灵魂的决定来成为著名摇滚歌手。开始的介绍是Mephisto就是剧中的恶魔,我一听,哈,原来这个Diablo的瘸子小弟是管音乐的啊。它身边的那个小怪物估计就是龙手·马弗之类的议会成员吧,哈哈。但是很奇怪,中文翻译里面一直称呼老大是迪先生,难道那个大boss其实是Diablo,反正中文翻译了之后的东西总是中不中洋不洋的。整个场景做的倒还是不错的,最得意的是,剧中说到boss很讨厌歌剧,因为一个女歌手出卖了它,一听到歌剧就会崩溃,当时我就说,那就来首La donna e mobile给它,此前我们也讨论过Cage在family man里面唱这首歌的。谁知道到后来,主角弹了曲猫王的摇滚之后,果然把吉他摔了开始唱La donna e mobile了,不过听起来应该不是Pavarotti的版本。看来我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一想就想到了。呵呵~另外,我觉得国内的那种椅子会摇得3D电影应该放Contact里面那个wormhole的版本,那个几分钟下来,保准大家都能吐了,呵呵呵,当时看电影都看得头晕了。事后我才知道那个净月潭还是有别的可以看看的,只是那天太累了,长春人卫站也在那里,可惜没去。
走的那天上午,我去滑了次冰,我这种连旱冰都不会的人,平衡感极差,原来总是觉得两个那么薄的刀片怎么能站稳呢?等上去了之后才发现有些东西光靠想象力是不行的。在同学的指引下,我还是能站住的,学得也比旱冰要快一点,呵呵。到后来已经可以在冰上慢慢的滑行了,其他的虽然还不会,但是还不是很严重,可以接受,看来我这一下学得还挺快的。因为有人帮助又比较小心,我才免于摔跤,滑冰场还是很冷的,表面都是水,摔一下损失比较大,呵呵~
此次去长春,主要是在小地方憋得太难受了,出去走走,感觉还可以。同时也要感谢sally同学的热情款待(恰好中秋节那天去的)…………
虽然有破釜沉舟等案例,但是我相信那个是迫不得已的,我还是觉得准备充分一点怎么样都是合理的。
我总是喜欢准备的很充分,如果需要我准备的话,会考虑到很多的情况,虽然大多数时候那些准备是多余的。我会考虑很多意外的可能性,会想到很多东西。举个例子来说,每次出行之前,我会带很多东西,比如一倍余量的消耗品(电池、卡、钱等等),如果是旅游,我还要带军刀啊、手电啊之类的,无论需不需要,我想总是会有可能需要的,借也得带着,但是我一般不带吃的,那个我觉得没必要,必要的时候可以买,带上不划算。上次去三清山,我预算三百,结果两位仁兄就带了三张大票,一瓶水,踢双凉鞋就上火车了,连电池充电器都不带。我呢?带了很多零零散散的东西,充电器这些是必须的,至少六百加上银行卡,药品,备用衣服,等等。我得考虑哪个钱不够借给他,临时情况下急用,临时有变化可以跟进;有人晕车了,我有点药应付一下;我也不用关机省电。虽然当时没去成婺源,但是要有人我们就能直接去。
每次出行前,我会把要带的东西检查上好几遍。回家之前把每个抽屉都打开看看,让直接的感官来提醒我哪些东西没带。搬家的时候,我是直接从头到尾把整个寝室翻了几遍,拿走尽量有用的东西,还把其他人的一些东西帮着收拾了。
为什么说这个呢?其实是最近看到的东西让我这样觉得的。最为一个大工程里面的人,居然这些人的理念是“只要能用就可以了,设计多了是浪费,能用多久我不管,坏了是你维修人员的事”。很多产品设计都不考虑维护的,望远镜电子部分坏了只有一家不要拆线,其他的都要把25芯的航空插头的线全拆下来,这个维护多麻烦啊。
一个圆顶,做的人居然说出这样的话“我能翻起来就可以了,不要配重翻才是本事”。拖了三个月的工作,居然还敢这样说,他就没有任何紧急情况预防措施的,他第一次翻开以后没事了,这算什么态度,刮风呢?冻住了呢?结构老化呢?操作意外呢?停电呢?没有任何的考虑,简直就是脑子少根筋。
机柜的摆放,工程师说就直接堆到楼梯口。我说这样不好开机门维护,回答是什么呢?这个电脑调整好了就不要动了的。我当时气不打一处来,那我们还来干什么,整个系统调整好就不要动了就是了。真是的,谁能保证这一堆计算机不出问题呢?胡来。
最搞笑的就是,我建议要在圆顶下面开一个门,这样可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我能进入到任何地方。现在要是圆顶不翻开就进不去。比如停电,下雨,刮大风等等打不开圆顶的就没法进去,进去了万一那个破圆顶坏了就出不来。所以我当时找了一个建筑临时通道说把这个修好利用起来,虽然要爬,但还是能进去的,最为紧急通道。这是我的理念,但是因为一时也没想到什么特别的用途,工程师就说“要这个干什么,不能开的时候就不进去就是了”。结果现在因为没法进去,施工困难了。而且到了冬天,按照他的说法,我们室外作业也得大开着圆顶,很可能零下三十度就得冒着风雪室外作业。本来就是可以直接室内作业的。这个也是个问题。总之有一个这个应急通道没有坏处,只可能有好处。他们就是怕麻烦,觉得没必要,能用就行!
我就很反对这样的想法,准备多余一点,给自己条后路多好。唉!